收藏本站    设为首页
国内 国际 财经 产经 外汇 理财 原油 股票 期货 现货 基金 保险 银行 科技 教育 健康 公益 数码 商讯 图片新闻
首页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正文
央行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 分别降至2.85%和2.10%
2022-01-19       来源:      编辑:z0011      

2022年1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分别为2.85%、2.10%,MLF和OMO均下降10个基点。

“稳增长”目标下,央行积极发力“宽货币”,去年12月以来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,全面降准后结构性降息,叠加下调1年期LPR,到本轮调降MLF利率,未来社会融资成本有望显著下降,并带动“信用主体”的贷款需求回升。稳增长周期往往沿着“宽货币-宽信用-稳增长”的路径,历史上MLF利率、7天逆回购利率的下调与社融信贷增速回升、宏观杠杆率加速上行具有较强的相关性,当前社融拐点已现,1月信贷或迎开门红,宏观杠杆率已连续四季度下滑,2022年有望重回上行区间,“宽信用”正在路上。虽然当前对权益市场还不是最佳的流动性环境,但却是流动性不断改善的环境。

若将此次货币政策与上次“宽货币”时期央行调控联系起来,可以发现央行按照“LPR-MLF-OMO”的线索,先下调LPR,然后MLF和OMO利率调降跟进,反映央行以实体信贷利率为基础,反过来调适金融同业利率,缓解银行负债成本,进而向更低的社会融资成本传导。

复盘近十年,我国经历两轮稳增长周期,第一轮稳增长周期以“宽货币”开启,“宽信用”随后,2015年下半年央行4次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,同期信贷增速反弹至历史高位,2016年初MLF利率下调后社融企稳回升;第二轮稳增长周期“宽货币”与“宽信用”共振,2019年底至2020年初,伴随着央行多次下调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,社融信贷同时止跌,温和回升。本次央行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,或释放社融信贷回升的信号,“宽货币+稳信用”逐步过渡到“宽货币+宽信用”,共同助力“稳增长”。

2021年12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继续反弹0.2个百分点至10.3%,人民币贷款和对实体的信贷(社融口径)同比增速均小幅走弱至11.6%。历史上,社融增速领先于信贷增速企稳回升,目前“金融底”已经出现,社融增速见底回升,释放信贷改善的信号。此外,12月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央行发力“宽货币”的效果,或尚未完全在当月金融数据中有所显现,叠加2021年专项债后置与2022年基建提前发力的影响,1月信贷投放或迎开门红。向前看2022年金融数据或将逐步好转,“宽信用”可期。

2019年底至2020年初MLF和逆回购利率多次下调,我国宏观杠杆率迅速上升,从2019Q4的246.5%升至2020Q3的271.2%,9个月内上升24.7%。2020Q4开始我国经济进入去杠杆阶段,截至2021Q3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降,同比下行6.4%,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值。历史上宏观杠杆率加速上行与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的下调亦显著相关,去年12月的降准、定向降息和下调1年期LPR为宏观杠杆率的回升留出空间,预计2022年将重回上行区间,为经济释放更多流动性。

对于权益市场最好的时刻必然是“宽信用”后期,经济基本面受“宽信用”推动已经有抬升,即基本面和流动性共振阶段。有“宽货币”才有“宽信用”,当前是7月以来“宽货币”开端的延续,为未来“宽信用”准备好了必要条件。

 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金证研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 
     栏目排行
  1. 工行镇江句容北门支行超额完成普惠金融工作
  2. 工行镇江丹阳支行营业室上门开卡暖人心 真
  3. “它经济”重估趋势下,健合集团估值逻辑是
  4. 与全球金融同频共振,WeTrade品牌闪
  5. 一颗深山野南酸枣的逆袭之旅
  6. 众维咨询荣膺 “2025 行业最具影响力
  7. 从“薪火计划”民间交流的燎原之势,看直播
  8. 新西兰:一只绿电“领头羊”的硬核进击——
  9. 人气“超标”!台州路桥吾悦广场时代峰峻随
  10. 台州路桥吾悦广场:时代峰峻随机舞蹈活动引
     栏目推荐
医银融合新生态 金融服务有“医”靠——平安银
全维硬核实力征服5000米冰封禁区!猛士M8
工行镇江扬中支行筑牢全民反诈“防火墙”守护百
亚太地区成为量子计算枢纽,卡巴斯基指出量子计
LunaSpy:威胁行为者使用的一种新型多功
亚朵星球品效整合击中真实需求,让新品上市即爆
学而思学习机:矩阵式IP整合营销,助力618
海昌打造美力风向标,抢占年轻美妆时尚人群心智
行业标杆实至名归!“智能越野第一车”猛士M8
总行程超7000km!猛士M817智野护航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