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增贷款难找优质客户、首贷户拓展受限、不良率持续上升,传统风控模型难以及时反映企业经营风险。与此同时,个人经营贷不良率升至近年高位,2025年上半年金融服务投诉量同比激增4倍。这些信号提醒我们,普惠金融正从“增量时代”迈入“提质关口”。
近日,在深圳举行的第四期“见微知信·聚焦高质量增长”闭门研讨会上,与会的近二十家银行普惠和风控负责人普遍认为金融机构既要完成“普”与“惠”的政策目标,又要守住资产质量底线,压力前所未有。对此,金蝶征信业务负责人朱海勃现场以《高质量数据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》为题作了分享,给出明确思路:以高质量数据为根基、数据与场景结合来做获客和风控,并献计“破局三策”。

普惠困局:根源在企业经营之困
当前普惠信贷的深层困境,根源在于小微企业持续承压的经营现实。
据腾讯研究院《2025Q2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与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》显示,过去十个季度,小微企业盈利水平与营收增速持续下滑,经营压力不断加剧。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、负债水平高企的背景下,许多企业已难以依靠真实经营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。
过去,银行风控普遍信奉一个原则:第一还款来源必须来自企业经营现金流,且能覆盖本息。但在当前环境下,这一理想化标准正遭遇现实挑战。一位银行小微业务负责人坦言:“现在符合‘流水覆盖本息’标准的企业,不到三成。”
为满足贷款条件,不少企业不得不采取虚构交易流水、购买发票冲高纳税额等方式“美化”数据。这些操作屡见不鲜,导致部分依赖税票数据的信用贷款产品出现集中爆雷。
在此背景下,风控的实质已悄然变味:它不再是对企业真实偿债能力的判断,而是成为客户经理的“尽职免责工具”。只要企业材料齐全、流程合规,即便后续形成不良,也能以“程序无瑕疵”规避追责。风险被掩盖,问题被延后,最终累积成更大的隐患。
破局三策:从“看结果”到“看过程”
面对困局,金蝶征信提出三大对策,其核心是:以高质量数据为支撑,推动风控逻辑从静态判断向动态管理转变。
面对困局,金蝶征信提出三大对策,其核心是:以高质量数据为支撑,推动风控逻辑从静态判断向动态管理转变。
第一,从“贷前定终身”转向“贷中动态监控”。
中小企业经营波动剧烈,现金流每15到30天就可能发生显著变化。仅靠一次性的纳税或财报数据做决策,无异于“刻舟求剑”。真正有效的风控,必须依赖高频、细颗粒度的经营数据。发票数据因其每日生成、覆盖真实交易链条,成为反映企业经营节奏的最佳载体。今年以来,金蝶征信已陆续中标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票数据项目,推动风控逻辑从“结果导向”迈向“过程管理”。
第二,从“广撒网”转向“精准选客”。
不是所有小微都值得支持,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投放。金蝶征信提出的优选标准包括弱周期(如必需消费品)、历史逾期率低、行业壁垒高(如高端制造)、数字化程度高。更重要的是,要看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。据新华信用《财税数据风控白皮书》研究显示,与4家以上大型企业保持稳定交易的小企业,坏账率仅为普通客户的51%;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平均风险比普通客群低46%。金蝶征信推出的企业关系图谱基于AI+GraphRAG技术,融合2亿+工商司法数据、400万企业授权税票及超40亿张发票,构建了覆盖8000万企业、5亿条交易关系的动态图谱,帮助银行精准锁定核心企业生态圈中的优质小微客户。
第三,从“防假账”升级到“防假业务”。
如今的骗贷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造假,而是“真发票+假交易”。如某农业科技公司主营业务为水果,却虚增大量钢材销售,手法隐蔽,传统风控难以识别。金蝶征信推出的“税票反欺诈AI模型2.0”,融合发票流向、购销匹配度、股权关联、行业合理性等多维数据,自动识别异常交易模式,有效拦截空壳公司虚开、虚假贸易等新型骗贷行为。
高质量数据的正解:从“看见数据”到“读懂数据”
从此次“见微知信”活动来看,金蝶征信正在推动普惠金融的逻辑从“看见数据”走向“读懂数据”。高质量数据的正确打开方式,是让数据在场景中“会说话”,场景要用数据来穿透,二者结合,才能让金融机构“看得更清、判得更准、控得更稳”。让金融机构从“看结果”走向“看过程”,从“静态评估”迈向“动态预警”,形成可落地、可量化的风控与获客能力。
普惠金融的未来,不在于放了多少贷款,而在于是否真正帮到了对的人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可持续的“既普又惠”。正如朱海勃在分享中所言:“高质量普惠,不只是要有数据,更要让数据在场景里会说话。”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,金蝶征信的“数据+场景”模式,或许正在为普惠金融找到一条兼顾规模与质量的可行路径。
|